一、大豆皮及大豆皮顆粒 大豆皮(Soyhull)是采用去皮浸出法生產去皮大豆粕的一種主要副產品。主要成分是植物纖維或細胞壁,幾乎不含淀粉。由于原料、加工工藝等不同,大豆皮的化學成分也有一定幅度的變化,其變異范圍為:中性洗滌纖維57%~73.7%,粗蛋白質9%~16.5%。 大豆皮顆粒是大豆皮經過蒸汽處理的加工產品。大豆皮顆粒較大豆皮有更大的容重和更高的消化率,便于運輸,增加奶牛的采食量。 由于大豆皮纖維素木質化程度很低,反芻動物對其干物質消化率可高達90%以上,可消化程度可達95%。同時,添加大豆皮可促進飼糧中纖維素的消化。 二、大豆皮在奶牛上的應用 1 大豆皮能量多為可消化纖維提供,在瘤胃內發酵速度相對較慢,有助于維持瘤胃內環境的穩定。如果應用在含淀粉較多的日糧中,能提高奶牛的生產性能,因為大豆皮的緩沖效果能使瘤胃減少酸中毒。 2由于大豆皮可消化纖維含量高,其能量價值也較高,能夠替代產奶牛日糧中的某些飼料成分,與甜菜粕的能量接近,蛋白高于甜菜粕,可消化纖維含量也高于甜菜粕,因此可以完全替代甜菜粕,效果優于甜菜粕。 3 大豆皮有助于提高乳脂率。 三、建議使用量 大豆皮的適口性很好,如果頻繁使用,添加量最大可以占整個日糧干物質的20~25%或者每頭牛的4~5kg。 剛開始飼喂時,從每頭每天2公斤開始,可以逐漸增加到添加量。一般可以添加到精料的20%,有資料顯示最好不要超過精料的33%。 四、 國內外部分試驗結果 Macgregor等(1976)在以苜蓿青貯和混合精料為奶牛日糧的試驗中研究發現,大豆皮分別替代奶牛精料中27%和48%的玉米,各對照組之間的產奶量沒有明顯差異。 Kohlmeier等(1996)和Kung等(1997)指出,用大豆皮替代奶牛混合精料中部分谷物飼料,對產奶量和產奶效益沒有明顯的負面影響甚至反有提高。 孟慶翔等(2000)研究表明,與對照組相比,以大豆皮替代產奶牛精料中25%和50%的玉米和小麥麩,奶牛日產奶量、4%乳脂率校正產奶量、乳蛋白、乳糖、無脂固形物及產奶飼料轉化率沒有明顯差異。 還有一些用大豆皮替代奶牛精料中玉米的試驗結果顯示,隨著大豆皮替代比例的提高,奶牛產奶量逐漸降低,但乳脂率逐漸升高,4%乳脂率校正奶產量基本不變。 綜合大量試驗結果表明,用大豆皮替代奶牛混合精料中30%以下的谷物類能量飼糧(玉米、大麥、燕麥等)能有效提高乳脂率,對產奶量和飼料轉化效率等均不會有負面影響,因此用大豆皮替代反芻動物部分混合精料是完全可行的。 總之,大豆皮是一種高纖維且易消化的奶牛飼料。大豆皮對于產奶牛的有效能量價值與常用的能量飼料相當。以大豆皮替代產奶牛精料中的25%和50%玉米與小麥麩,奶牛日糧干物質進食量、日產奶量、4%乳脂率校正奶產量、乳蛋白、乳糖和無脂固形物含量及產奶的飼料轉化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沒有明顯差異,但能夠提高乳脂率和產奶牛飼養的經濟效益。 五、大豆皮的營養成分
摘自美國NRC (2001) |